在库尔斯克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,德苏双方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、惨烈至极的血战,长时间的鏖战让双方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。
德国方面,虎式坦克因其独特的设计,发动机性能存在固有缺陷,加之自身超重的体格,在高强度的战斗中故障频发。那些因故障无法及时撤离战场的虎式坦克,为防止落入苏军之手,德军只能忍痛将其摧毁。同时,在激烈的交锋中,部分虎式坦克陷入苏军的重重包围,在群殴之下,也难免被击毁击伤。如此种种原因,使得曼施坦因元帅麾下引以为傲的虎式坦克集群,减员竟将近一半之多。这无疑对德军的战斗力造成了严重影响,其装甲力量的锐减,让德军在战场上的推进势头受到极大阻碍。
随着虎式坦克数量的大幅减少,剩余的虎式坦克不得不承担起更为沉重的作战压力,直面更多的敌军坦克。与此同时,大量其他型号的坦克,如三号、四号坦克等,也被迫纷纷冲上一线,与苏军性能卓越且数量众多的t34坦克展开殊死搏杀。在这段残酷的战斗时期,德军损失了大约2000多辆坦克,如此巨大的装备损耗,令曼施坦因元帅心疼不已。
而苏军的损失同样触目惊心。为了守住库尔斯克至关重要的缺口,双方在奥利霍瓦特卡高地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。苏军在这期间至少损失了6000多辆坦克,再加上自开战以来的累计损耗,苏军总计大概损失了辆坦克,这一数字超过了苏联一年坦克产量的一大半。
不过,苏联凭借其广袤的国土、丰富的资源以及强大的工业基础,家底着实雄厚。再加上美国这个盟友在背后的支持,在坦克供应方面倒也不至于捉襟见肘。而且,苏联的t34坦克设计相对简洁,制造方便快捷,生产一辆t34坦克仅仅需要不到3000个工时。与之相比,德国生产一辆虎式坦克则需要25万到30万的工时,即便在大明王朝的技术支持下,将生产工时下降至每辆坦克5万工时,与生产t34坦克相比,在生产效率上依然毫无优势可言。
然而,德国若能进一步提升虎式坦克的生产能力,大幅降低生产工时,凭借虎式坦克强大的性能,依旧有可能在战场上对t34形成压制。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,苏军迅速做出应对之策,一方面将kv2重型坦克紧急拉上战场,期望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来制衡虎式坦克;另一方面,加快is2型重型坦克的生产步伐,试图在装备上取得新的优势。
此时此刻,德苏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陷入了僵持不下的胶着状态。德军一心想要合围缺口,将突出部内上百万的苏军一举围歼,从而取得这场战役的决定性胜利;而苏军则拼死想要维持缺口的畅通,为突出部内的苏军延续生机,期待能寻得战机打败德军,进而发起战略大反攻。
从表面上看,苏军在人数和装备数量上占据优势,但实际上他们的处境极为艰难。从战术角度分析,德军只要成功攻占缺口,完成合围之势,库尔斯克突出部内上百万的苏军将陷入绝境,无处可逃,面临被彻底围歼的命运。而德军即便在此战中失利,凭借其机动性和战略布局,至少能够保证半数兵力安全撤离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新黄易天地【xhytd.cc】第一时间更新《穿越成崇祯,重建大明河山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